□Robert Rountree编译/何力
日元的急剧贬值和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都不能解决日本现有的问题。
日本政府终于脱掉了“稳定日元”的伪装,财政大臣关于日元贬值的喊话在汇市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大臣根据购买力平价法,甚至计算出日元的汇率应在150至160美元的价位,不管政府是否愿意看到这个汇率水平,但市场很可能接受它。
谈论日元走弱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中国是否应该重新估价人民币。我们很容易发现日本政府担惊受怕的原因:1990年代初,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美国总进口额的18%,中国只占3%,而现在中日各占11%。更糟的是,这两年来,日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继续下滑,而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急速上升。
日本的出口动力不足,使得其政府很自然地把这一切归罪于中国的竞争。由于人民币与美元实行半挂钩政策,如果布什的“新经济”班底采取弱势美元的政策,那就意味着人民币会跟着贬值,中国的出口将变得更有竞争力。
如果日本要寻找通货紧缩的替罪羊,中国显然不是元凶。理由之一是,日本要求中国重新估价人民币似乎与中国向日本的出口增加相关。日本认为,他们不仅进口了中国产品,而且从中国“进口”了通货紧缩。但这个争论不值一驳,因为从中国的进口商品只占日本经济的2%,而且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
至于中国向第三方的出口对日本构成竞争的担忧倒是有一些根据,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自1999年以来,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上升了45%,同期,日本向美国的出口下降了10%。
在2000年之前,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中、日产品有较大的互补性。中国主要出口玩具、服装、家具和鞋类,日本主要向美国出口半导体、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及汽车等,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但从2001年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输美产品急剧增加,其中包括办公设备、数据装置及其他元件,出口额达到108亿美元,而同期,日本输美的类似产品却下滑39%,减少到69亿美元。
中国在抢占美国市场方面的确抢了一些日本人的饭碗,但不是惟一的一家。例如马来西亚输往美国的产品增加23%,达到7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日本。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电话设备及手机市场。当时,中国输美电话类产品上升63%,而日本下降43%,韩国出口到美国的此类产品上升了110%,马来西亚上升了106%。在电视及视听产品方面,美国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大幅度增加,使得日本再次落后。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方面,来自韩国和台湾的出口明显上升,他们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增加是以日本市场份额的缩小为代价的。
当然,日本有足够的例子来说明人民币重新估价的必要性,而且中国在世界市场上份额的扩大也表明,人民币是有竞争力的。假如中国当局让人民币升值,这并不是一项糟糕的决定。德国是欧洲的发动机,在整个1980年代,是以强势马克、强势经济增长及强大的经常赤字盈余的形象出现的。1990年代的新加坡也是推行类似的政策,两者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即使中国人民币升值,对日本就有利吗?笔者看也未必。如果中国在上述形势变迁中是惟一的赢家,也许对日本来说不公平,但问题在于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在1990年初,日本大量的直接投资涌入亚洲,特别是中国。而过去几年,日本输入亚洲的直接投资急剧下降,但对中国却是一个例外。日本在海外市场生产的产品比率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2000年的13%,日本公司在海外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笔者预计,这两年,日本在海外企业的产品比例可能会进一步升高。换句话说,日本正在失去市场份额的说法是空洞无力的。
(本文作者为日本野村证券、美国培基证券前策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