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不用多介绍了,现在已经是豆瓣第二热门书籍了。在总结时,我首先保证如下几个前提:
- 不讨论作者的原创和抄袭部分,真相不因为作者抄袭了而变成假象;
- 不讨论美国人是否对阴谋论,或者类似《The Money Masters》的纪录片早已烂熟,美国人民知情而(部分人)选择忽视并不能说服我也可以忽视;
- 忽略其中关于罗斯切尔德家族以及其他统制世界的精英俱乐部是否为近代银行业的幕后黑手,不是因为这在西方是陈旧的阴谋论,而是我们无法求证;
- 不论对于错,不牵扯爱国情绪(作者明显在情绪上有煽动性),只尽力看清真实的历史和现在;
- 不思考中国宏观经济的改进策略,只从宏观经济的趋势上去思考个人理财应该有哪些思路。
基于书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可以求证的事实,我总结出以下自认为接近真相的结论:
- 金银本位货币体系。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换是在以已经生产出的,价值大抵相当的物品之间进行的,这是我们现在通常的认识,也是20世纪之前的人类社会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事实行为。金属货币(主要是金和银)作为劳动(淘金)成果,成为可以换取其他商品的特殊商品,商品交换的中介商品,我们称之为货币。由于金属货币携带及交易不便,人们慢慢形成把金属货币存放在银行(和现代银行有本质区别)那,而用金银币的存托凭证进行交易的习惯,这些凭证就是纸币。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拿着任意数量的纸币到所在银行兑换等额的金属货币。在金本位下的英国,一英镑等于一磅白银,因此得名。从1664年到1914年,英国物价在250年保持平稳而略微下降,也就是说在轻微通货紧缩下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美国,《1792年铸币法案》确立了一美元的精确定义为含纯银24.1克,10美元的定义为含纯金16克,白银作为美元货币的基石,金银比价为15:1,任何稀释美元纯度,使美元贬值的人都将面临死刑的处罚。从1800年到1913年,物价下降了20%,期间物价波动不超过26%,平均通货膨胀率为0,同样在轻度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 美联储,英国央行及其他。私人控制的国家中央银行。事实是历史上由于金本位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央行来发行货币,任何有金银储备的银行的银行券都能实际流通。但是没有央行,国家就没有统一渠道发行国债。国债以未来人民的税收作为抵押,以信用为资产向央行“借钱”。由于金本位,政府无法无限制地发行国债,因为会造成没有足够多剩余储蓄的金属货币供借贷。
- 法币体系。现代的英美政府无权发行货币,这与我们通常认识的国家主导发行货币,指定货币政策迥然不同。政府只有发行国债的权利,而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利——虽然美国的开国者在宪法第一章第八节开宗明义地指出:“国会拥有货币的制造和价值规定的权利”,但美国现行的做法是政府发债(到现在美国的国债都有法定上限,但是不断在国会中修改法案增加上限,就在上个月——2007年9月——财长鲍尔森再次敦促国会增加国债法定限额)。在1971年8月15日,美国已经无力履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承诺——35美元每盎司的官价,相当于现在的联系汇率制度,随着美元的增发造成实际贬值,美国已无足够的黄金储备支撑这一固定兑换价格——尼克松宣布解除美元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全世界步入法币体系,黄金白银的货币功能在名义上完全丧失。值得一题的是,7年以后,黄金的价格冲到了 850 美元每盎司。从1971年完全脱离黄金之后,美元的购买力已经下降了 94.4%,今天的一美元只值70年代初的 5.6 美分。截止2006年,美国的国家和私人债务总和达44万亿美元,国债以平均每天25.5亿美元的速度增发,每年美国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达4000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17%,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从1982年到1992年,美元增发速度在年均8%,1992年到2002年,达到年均12%,2002年后达到年均15%,2006年3月,美联储宣布停止广义货币M3的统计。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通过使货币购买力贬值来实现社会财富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在基础货币被稀释之前就取得货币的人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就是拥有货币定价权的利益集团,在西方为各个央行的实际股东。其次,是掌握社会实际资产定价权的,如垄断资源行业的企业。再次就是距离银行信贷越近,离资本市场越近的人,如上市公司,占到的便宜越大。相反,离这些越远的人吃亏越大,而节俭储蓄的人和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将是通货膨胀最大的牺牲品。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性质的不同平的核心区别是:通货紧缩时掌握货币资产的人将稳稳地保持财富的实际价值;而通货膨胀时掌握实物资产的人将有可能保持财富的实际价值,因为持有实物资产意味着要投资,不管是房产、股票、大宗商品,都不免有风险,而通胀时增发无实物抵押的纸币的集团将稳稳聚集社会财富。这就是为什么在金本位的年代(通货紧缩),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就是世界最强经济实体的英国;而在现在的法币时代(通货膨胀),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才是世界最强的经济实体美国,而美国从二战后最大的债权国转为债务国的时候,就是它放弃金本位的时候。再说明显一点,美国因为掌握世界货币(主要为美元)及主要资源(主要为石油)的垄断性定价权,利用金融衍生品作为工具,虽然正在加速发行纸币,但却牢牢控制全球的金融秩序。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次级债风波受影响最大的不是美国本土的金融行业,而是购买了这些债券的欧洲及日本金融企业的本质原因。美元一旦大幅贬值,拥有万亿美元国债的日本和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将承受惨痛的损失。
- 黄金、房产、股票、大宗商品。
从70年代黄金遭到“软禁”开始,世界的证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出反向关系。大宗商品市场极为火暴的70年代,也正是证券市场表现奇差的10年。从 80年代初开始的证券市场18年大牛市,则代表着大宗商品市场熊气弥漫的时代。而从2001年开始,大宗商品市场开始了牛气冲天的征途,与此同时,股市、债市、房地产、金融衍生市场也同步狂长。表面上看是美元资产增值,实际上是债务美元的爆炸性扩张所致,而所有的债务必须支付利息,这种债务以利滚利的方式膨胀的结果必然是,原来只需要大宗商品或证券市场中的一个水缸增加容量,就能够消化过剩的美元,而现在,当所有的水缸都被泛滥成灾的美元装满后, 还要往外溢出。
而现在,连同中国的楼市、股市、全球黄金、全球股市、大宗商品都是牛气冲天。 - 永久国债。现在美国的货币美元实质就是国债,流通中的每一元都是代表着美国的未来的税收作为债务需要被偿还。并且,这些债务将产生利息,而美国政府只能通过“借更多的钱”(增发国债)来清还现在的债务和利息。这是一个“经济永动机”的实验,最后将造成什么后果,或者以什么方式转化为还不得而知。美国只能靠极力拉动美元的需求,保持美元的相对强势,从而吸引其他国家央行不断购买美国国债,才能保证金融机器继续运转。美国国债是一个类似永远用白条来打白条的游戏。
- 美元的石油本位。布雷顿体系解体后,事实上没有任何物品作为美元信誉的支撑,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遭到挑战。但是美国却找到了石油这个避风港,利用强制使石油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增加全世界对于美元的需求,稳定美元含金量。油价越高,对于美元的需求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世界石油到目前为止从未短缺过,并且即使以现在美元的实际价值计算,原油的合理价格也仅在35美元左右,但是现在却能彪到近90美元每桶,这其中就包含市场对于美元的贬值预期,以及依照美国的意愿哄抬石油价格以增强美元需求和掠夺世界财富的溢价成分。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全球环保基金。不可信任的组织,非人道主义立场的利益团体。
- 黄金。
在人类长达 5000 年的社会实践中,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宗教,也无论什么种族,黄金被世人公认是财富的最终形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决不是凯恩斯等人几句轻飘飘的“黄金是野蛮的遗迹”就能化解的。人民对黄金与财富的必然联系早已成为生活中的自然逻辑。当人民对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形势不看好时,他们可以选择将手中的纸币兑换成金币,以等待恶劣的形势出现好转。纸币自由兑换黄金实际上成为了人民最基本的经济自由的基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任何民主和其它形式的自由才具有实际意义。当政府强行剥夺人民将纸币兑换黄金这一与生俱来的权力的时候,也就从根本上剥夺了人民最基本的自由。
- 纸黄金。这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发明”,人为地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
把它定义为等同黄金而却不能兑换成黄金简直可以申请荒谬专利了。任何纸币或信用单位只有在固定比例下毫无限制地可兑换黄金才能被视作“等同于”黄金。
- 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好比一个巨大的赌场,吸收美元泛滥的流动性,其本身是一个0和游戏。其中的资金并不购买任何实物商品,而只是赌博桌前的赌资。就拿最简单的股指期货为例,我如果是看多股票指数的,那我不一定选择买入股票,而是选择买入股指期货认购的远期合同,于是在合同交割前,我这笔钱实际上没有买入任何实物商品(股票是实物商品),白白放在赌桌前几个月,股票市场因为没有我买入股票而实际上并没有涨那么多,于是实物资产(股票)看起来并没有增值太多,相对的货币就没有贬值太多。而放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资金有多少呢?
20 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Notional Value)总额几乎为零,到 2006 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 370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 GDP 总和的8倍多。
这就是为什么美元的实际增发并没有造成相同速度的美元贬值的最重要原因,美国找到了一个号称可以“无限扩容”的大“水缸”。他们不断地推出成百上千的新的“金融产品”,不仅在货币、债券、商品、股指、信用、利率等方面动脑筋,更是异想天开地创造出像天气赌博这样的新玩意儿,当从理论上讲,他们可以把未来1年中每一天的好坏都贴上美元标签卖到市场上来,他们同样可以将世界未来100年的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的地震、火山、水灾、旱灾、虫灾、流行感冒、交通事故、婚丧嫁娶都做成“金融衍生产品”,名码实价的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衍生市场的确是“无可限量”。只是这种论调听起来多少有点像 1999 年 IT 泡沫登峰造极时,华尔街分析家们信誓旦旦地说要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 IP 地址,同样是这些人的祖先在“南海泡沫”时代,还曾发愁世界的金钱太多,没有好的项目来投资,于是有人提出抽干红海的海水看看埃及法老王追摩西和犹太人时,到底有多少金银财宝葬身海底。
- 中国的金融开放。由于强制性结汇的政策,人民币的定价权实际上已经一部分掌握在美联储手上。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财经频道听得最多的“流动性泛滥”成为股市楼市暴涨的罪魁祸首,央行再三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但是人民币增发速度仍然不减,央行正在左手放开龙头放水,右手想试图擦干流动性的汪洋大海,事实是人民币仍然在跟着美元实际贬值。不放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就无法成为国际区域性结算货币,中国就无法在国际上掌握一定的货币定价权,经济发展永远要看美国的脸色;然而盲目开放自由兑换,很可能造成外资集体出逃,抽干中国的流动性,加上国际对冲基金的掠夺,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财富很可能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到时候留下满目疮痍的廉价国有资产等待流着口水的国际买家来收购。这真是对于国家领导的金融智慧的最高考验,成则国富民强,中国成为世界一极,败则不堪设想……
- 我们的资产保卫战。在房产股票虚高的现在,只有坚持投资粮食、能源、黄金,加上储备一定比例的外汇资产(首选欧元资产),才能在暴风雨来临时有一个避风之地。
另外我还有个很大很重要的疑问:一直没查到可靠资料说清楚人民币是以什么数据做参考,从哪几种途径增发的,分别以什么做抵押,如何进入流通领域。强制性结汇是否说明我们的外汇储备并不是政府财政性盈余,而是增发的人民币的抵押品?